生态 健康与科技
经贸信息瞬息万变。每周一至周五,《生态 健康与科技》在信息海洋中,捕捉各种资讯话题 。 Mehr
经贸信息瞬息万变。每周一至周五,《生态 健康与科技》在信息海洋中,捕捉各种资讯话题 。 Mehr
Verfügbare Folgen
5 von 24
進行環保轉型 變可可豆殼為“生物炭”
德國漢堡一家工廠推出新發現,用可可豆殼加工成的生物木炭來應對全球變暖,就是把可可豆殼在無氧室內中加熱至600攝氏度製成“生物炭”,可以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並向農民提供肥料或是生產“綠色”混凝土。 生產可可豆殼生物炭坐落在漢堡港口附近的一家紅磚牆工廠,他們嘗試用可可豆殼進行無氧高溫加熱到600度,生產出黑色的粉末,製成“生物炭”獲得成功。生物炭不但具捕獲固定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的能力,也可以當作肥料,已經有附近的農民在種植土豆田中進行實驗,特別是生物炭可以改變原本的沙質土壤,吸收更多養分和水,來發展低碳農業 。黑色可可豆殼製成“生物炭”還可以用來生產“綠色”混凝土,不過目前其技術處在產業化初期。這家德國漢堡工廠已經僱傭40多名員工的進行圓形碳(Circular Carbon)項目生產,其負責人佩克·斯坦隆( Peik Stenlund )告訴法新社,可可豆殼再利用生產出的“生物炭”,改良土壤,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雖然生物炭行業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但這項技術提供一種從地球大氣中去減少溫室氣體的新方法,而且現在歐洲有不同廠家進行嘗試。德國漢堡的這家工廠生產生物炭,也是歐洲最大工廠之一,在工廠的白色筒倉里收集從附近巧克力工廠運來的可可豆殼,經過無氧高溫加工工程,主要防止豆殼燃燒,就可以生產出黑色的可可豆殼生物炭,來鎖住二氧化碳,還向當地農民提供肥料。重新發現生物炭 “生物炭”(Le biochar)在15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前,亞馬遜人長期以來一直被用作肥料。 20 世紀科學家們重新研究發現了“黑土”,就是亞馬遜地區極其肥沃的土壤,它的海綿狀結構更好地吸收水分和養分,減少了對灌溉和肥料的需求,也提高了農作物產量。這家工廠負責人佩克·斯坦隆表示如果沒有這個極端高溫加工過程,可可豆殼殘留物排放的碳會通過蒸汽方式進入大氣中,導致全球升溫。這家漢堡工廠可可豆殼生物炭的無氧高溫加熱過程也生產沼氣,同樣輸送給附近的其他農場。目前該工廠每年用1萬噸可可豆殼生產3500噸生物炭。就近生產使用法國 UniLaSalle 研究所的研究員大衛·胡本 (David Houben) 向法新社解釋說,如果要到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的減排標準就需要就近在當地生產,否則加上運輸等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等,其最後減排效果不大。另外,需要關注的是熱帶氣溫條件下使用生物炭會更加有效,而且目前生物炭價格過高,大約每噸1千歐元,對於農民來說難以負擔。因此鼓勵開發生物炭的其它環保用途,如生物炭可以用來製造“綠色”的混凝土,用於建築行業等。為未來減少二氧化碳法國 UniLaSalle 研究所的研究員大衛·胡本強調目前生物炭固定的溫室氣體也為未來“幾個世紀”減少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就是一噸生物炭平均儲存“相當於 2.5到3 噸二氧化碳”。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數據顯示,每年人類製造的400億公噸二氧化碳中,生物炭可能用來捕捉大約26億公噸,特別是二氧化碳是主要溫室氣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被降解,就是二氧化碳中65% 到80%需要20到200年的時間在海水裡溶解,其餘的二次氧化碳則是經過緩慢的化學風化或者是岩石形成過程被吸取。
进行环保转型 变可可豆壳为“生物炭”
德国汉堡一家工厂推出新发现,用可可豆壳加工成的生物木炭来应对全球变暖,就是把可可豆壳在无氧室内中加热至600摄氏度制成“生物炭”,可以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并向农民提供肥料或是生产“绿色”混凝土。 生产可可豆壳生物炭坐落在汉堡港口附近的一家红砖墙工厂,他们尝试用可可豆壳进行无氧高温加热到600度,生产出黑色的粉末,制成“生物炭”获得成功。生物炭不但具捕获固定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能力,也可以当作肥料,已经有附近的农民在种植土豆田中进行实验,特别是生物炭可以改变原本的沙质土壤,吸收更多养分和水,来发展低碳农业 。黑色可可豆壳制成“生物炭”还可以用来生产“绿色”混凝土,不过目前其技术处在产业化初期。这家德国汉堡工厂已经雇佣40多名员工的进行圆形碳(Circular Carbon)项目生产,其负责人佩克·斯坦隆( Peik Stenlund )告诉法新社,可可豆壳再利用生产出的“生物炭”,改良土壤,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虽然生物炭行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这项技术提供一种从地球大气中去减少温室气体的新方法,而且现在欧洲有不同厂家进行尝试。德国汉堡的这家工厂生产生物炭,也是欧洲最大工厂之一,在工厂的白色筒仓里收集从附近巧克力工厂运来的可可豆壳,经过无氧高温加工工程,主要防止豆壳燃烧,就可以生产出黑色的可可豆壳生物炭,来锁住二氧化碳,还向当地农民提供肥料。重新发现生物炭 “生物炭”(Le biochar)在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亚马逊人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肥料。 20 世纪科学家们重新研究发现了“黑土”,就是亚马逊地区极其肥沃的土壤,它的海绵状结构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减少了对灌溉和肥料的需求,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这家工厂负责人佩克·斯坦隆表示如果没有这个极端高温加工过程,可可豆壳残留物排放的碳会通过蒸汽方式进入大气中,导致全球升温。这家汉堡工厂可可豆壳生物炭的无氧高温加热过程也生产沼气,同样输送给附近的其他农场。目前该工厂每年用1万吨可可豆壳生产3500吨生物炭。就近生产使用法国 UniLaSalle 研究所的研究员大卫·胡本 (David Houben) 向法新社解释说,如果要到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问题小组的减排标准就需要就近在当地生产,否则加上运输等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等,其最后减排效果不大。另外,需要关注的是热带气温条件下使用生物炭会更加有效,而且目前生物炭价格过高,大约每吨1千欧元,对于农民来说难以负担。因此鼓励开发生物炭的其它环保用途,如生物炭可以用来制造“绿色”的混凝土,用于建筑行业等。为未来减少二氧化碳法国 UniLaSalle 研究所的研究员大卫·胡本强调目前生物炭固定的温室气体也为未来“几个世纪”减少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就是一吨生物炭平均储存“相当于 2.5到3 吨二氧化碳”。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问题小组数据显示,每年人类制造的400亿公吨二氧化碳中,生物炭可能用来捕捉大约26亿公吨,特别是二氧化碳是主要温室气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降解,就是二氧化碳中65% 到80%需要20到200年的时间在海水里溶解,其余的二次氧化碳则是经过缓慢的化学风化或者是岩石形成过程被吸取。
联合国专家表示塑料污染以多种方式对人权产生负面影响
近几十年来,塑料生产呈指数级增长,如今全球每年产生4亿吨塑料垃圾。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夕、两位联合国独立专家日前表示,塑料污染的“毒浪”威胁到人权,全球必须应对这一问题。各国为制定一项塑料污染国际条约而正在进行谈判。政府间塑料污染谈判委员的第二次会议于上周五结束,代表们必须在2024年的最后期限前达成一项条约。 联合国新闻的消息,联合国人权与环境问题特别报告员戴维·博伊德(David. R. Boyd)与有毒物质和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马科斯·奥雷利亚纳(Marcos Orellana)表示,“我们正处于一场势不可挡的毒浪之中,塑料污染着我们的环境,并在其生命周期中以多种方式对人权产生负面影响。”专家们概述了“塑料循环”的各个阶段对人们享有健康环境、生命权、健康权、食物、水和适当生活水平的权利的危害。塑料的生产几乎完全依赖化石燃料,过程中会释放有害物质,而塑料本身含有有毒化学物质,对人类和自然构成风险。此外,85%的一次性塑料最终被填埋或倾倒到环境中。他们补充道,与此同时,焚烧、回收和其他“虚假和误导性的解决方案”只会加剧威胁,并指出“塑料、微塑料及其所含的有害物质会出现在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和呼吸的空气中。”声明还谈到了边缘化社区最容易受到暴露在塑料污染与废物环境中的影响。专家们表示:“我们特别关注由于塑料污染加剧而遭受环境不公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在‘被牺牲的地区’。” 专家们所指的是露天矿、炼油厂、钢铁厂和燃煤发电站等设施附近的地方。专家们指出,塑料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令人担忧,而这往往被忽视。他们说:“例如,在海洋中发现的塑料颗粒限制了海洋生态系统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的能力。”作为特别报告员,博伊德和奥雷利亚纳接受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任务授权。他们不是联合国工作人员,工作没有报酬。他们指出,在过去两年中,人权理事会和联合国大会已经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议,承认人们生活在一个清洁、健康和可持续的环境中是一项基本人权,这些决议推动和指导解决塑料污染的举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到2040年,进入水生生态系统的塑料垃圾量可能达到每年约2300万至3700万吨。专家们还对在制定一项国际约束性条约取得的进展表示欢迎,这一条约致力于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包括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继去年在乌拉圭举行首次会议之后,上周谈判在巴黎继续进行。联合国新闻报道说,在上周一的开幕式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Inger Andersen)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无法通过垃圾回收来解决这一困境”,并补充道,“只有消除垃圾、减少垃圾、推广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提高透明度和进行公正的过渡,才能走向成功。”
黄仁勋如何看美中芯片战争升级与AI安全议题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出美企英伟达(Nvidia,台湾称:辉达)总裁黄仁勋专访,这位全球市值最高半导体公司的共同创办人警告,美中之间不断升级的芯片战争,可能伤及美国科技行业。另外,他在台北表示,AI有巨大潜力但须被监管以达安全。 黄仁勋本月24日对《金融时报》表示,拜登政府为阻扰中国发展半导体所实施的出口管制措施,已经让英伟达「被绑住手脚」,因为他们无法在该公司最大的市场之一销售先进芯片。黄仁勋也警告,中国的半导体公司已经开始制造自己的芯片,与英伟达在市场暂居领先的游戏、绘图和人工智能处理器进行竞争。黄仁勋表示,中国是科技产业非常重要的市场,中国如果没办法买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自己做,所以说,美国一定要小心处理对中贸易政策。《金融时报》写道,美国阻止中国购买或开发尖端芯片的种种措施,已是双方新冷战中最激烈的一条战线。在这场专访后不久,中国就宣布禁止采购美国储存芯片制造商美光的产品,此举也被视为北京对美国管制半导体产品与技术出口的首次重大报复行动。黄仁勋呼吁美国的立法者在进一步限制对中贸易时应「深思熟虑」,他强调如果无法再与北京进行贸易,将对美国公司造成巨大损害。因为「如果失去了中国市场,我们并没有应变计划,因为没有其他中国,中国只有一个」。拜登政府虽然通过《芯片法》,耗资520亿美元补助那些愿在美国兴建芯片厂的半导体公司。但黄仁勋表示,阻止美国科技产业进入中国,才会让《芯片法》失去作用。因为在失去中国市场后,美国科技业就不需要那么高的产能了,依他估计或将减少三分之一。英伟达目前已是全球人工智能竞赛的核心,因为该公司所生产的芯片正是训练大型语言模型的主力芯片,英伟达5月24日的市值也冲上7700亿美元(现更升至1万亿美元上下)。根据5月24日的最新公司财报显示,英特尔或高通等竞争对手的市值还不到1200亿美元,可谓连英伟达的车尾灯都看不到。即便是芯片代工的龙头台积电,目前的市值也仅有4500亿美元,英伟达依旧远远甩开对手。不过《金融时报》指出,自从美国政府对AI芯片进行出口管制后,英伟达就无法再对中国销售最新进的H100和A100芯片,并且被迫重新调整芯片产线,以符合美国政府的出口相关规定。黄仁勋告诉《金融时报》,中国约占美国科技市场的三分之一,作为科技产品的零件来源与终端市场更是无可取代。尽管绝大多数尖端芯片,也包括Nvidia的产品,都是在台湾制造。然而,黄仁勋提醒说:「理论上我们可以在台湾以外的地方制造芯片,中国市场却是不可能被取代的,因此你必须问问自己该怎么做。」根据英伟达的年度报告,截至2023年1月,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销售额超过英伟达营业额的五分之一、台湾则超过四分之一。根据去年的数据,英伟达超过120亿美元的年收入(几乎是总收入的一半)可能受到潜在区域冲突的影响。我们也注意到,目前人在台湾的黄仁勋,30日他出席了台北国际计算机展分析师与媒体问答活动,与会者同样关心美国政府先前宣布禁止英伟达先进芯片销售至中国,以牵制中国在人工智能(AI)及军事领域发展一事。黄仁勋在回答提问时重申,中国政府将会积极扶植在地芯片产业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会有这么多图形处理器(GPU)初创公司出现,” 黄仁勋说。他指出,中国有最好的云端服务之一,还有最好的消费者互动服务,数字支付相当进步,电动车市场也快速发展。他认为,无论美国对中国的监管情况如何,中国政府都会利用这次机会积极扶植在地化芯片产业发,“中国在这方面投入的资源…是相当大的,所以你不能低估他们。” 因此,芯片行业的企业如果想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就必须继续努力。AI有巨大潜力但须被监管以达安全另外在论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风险,他说,人工智能(AI)有巨大潜力和前所未有的效益,但AI终究是帮助人类的产品或服务,应该被监管(regulated)以达到安全。黄仁勋强调,无论交通、制造或金融服务等领域,所有机构都必须针对AI提供规范,NVIDIA非常认真看待AI的安全议题。媒体询问AI未来发展路径,他认为,可以从应用和产业两个面向来看。随着AI演进,可以预测人类无法预测的事情,只要具备可理解的架构,他最希望AI能帮人类制造疾病药物、预测天气。从产业面来看,黄仁勋表示,AI可以为企业提供营销等服务,也可以为车用等重工业(heavy industry)打造应用。尤其重工业是全球最大产业,市场规格高达数兆美元,透过AI这样的数字科技,可以改善实体世界。
国际原子能机构特别工作组再次去日本审查福岛第一核电站先进液体处理系统处理水排放计划
5月29日到6月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特别工作组再次访问日本,他们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先进液体处理系统(ALPS)处理水排放计划开展全面安全审查。这是在发布综合报告之前他们的最后一次访问。 联合国新闻透露,访问期间,工作组成员将在东京会见福岛第一核电站的营运方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东电),以及日本经济产业省和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的代表。工作组还将前往福岛第一核电站审查处理水排放系统的建造情况,并查看先进液体处理系统相关设施与设备的筹备工作。原子能机构核安全和安保部门负责人、特别工作组组长古斯塔沃·卡鲁索(Gustavo Caruso)说:“工作组将借此机会从东电和日本政府那里获得有关其过去数月工作的最新信息,并核实确认我们对各个技术细节的理解,这将为我们准备对日本排水计划的安全性做综合评估提供帮助。”据悉,在这次为期五天的审查工作组访问结束之后将不会有专门的正式报告发布,相关讨论情况将一并体现在工作组计划于适当的时候推出的综合报告之中。这份综合报告将考虑到之前历次工作组访问的所有意见和结论,囊括对日本计划按照相关国际安全标准排放处理水的一系列广泛评估。到目前为止,工作组已经发布了五份报告,包含了对“技术”和“监管”两个方面的安全审查工作。在发布最终的综合报告之前,工作组还将就“独立取样与分析”单独提交一份报告,首次公开原子能机构对先进液体处理系统处理水样本进行的实验室间比对分析结果。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日本打算在2023年开始排放先进液体处理系统处理水,这一计划已于本月获得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的监管核准。联合国新闻说,特别工作组的一支先遣队已于本周前往福岛第一核电站,观察由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展开的预备工作审查,这是日本国内监管程序的一部分。其审查将核实东电是否正在以符合其批准的实施计划的方式为先进液体处理系统处理水排放作准备。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的审查主要聚焦于测试先进液体处理系统在不同位置的漏水监测设施。此外,先遣队还观摩了原子力规制委员会对一条隧道的检查,修建这条隧道是为了将处理水输送到一公里外的海水中。2021年4月,日本宣布了关于处置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的先进液体处理系统处理水的基本政策,即经国内监管部门批准后,将先进液体处理系统处理水排放到核电站周围海域。之后不久,日本当局请求原子能机构提供技术援助,以监测和审查这些与先进液体处理系统处理水排放有关的计划和活动,从而确保以安全和透明的方式进行实施。在接受这一请求之后,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于当年任命了一个特别工作组,其构成包括原子能机构工作人员,以及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马绍尔群岛、韩国、俄罗斯、英国、美国和越南的11名具有丰富经验与广泛技术专长的国际公认专家。工作组对照国际安全标准审查日本处置福岛第一核电站储存水计划的安全性,这些标准构成了保护公众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有害影响的全球参考标准。
Hören Sie 生态 健康与科技, Hitradio Ö3 und viele andere Radiosender aus aller Welt mit der radio.at-App

生态 健康与科技
Jetzt kostenlos herunterladen und einfach Radio hören.


生态 健康与科技: Zugehörige S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