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ner im RedaktionsNetzwerk Deutschland
PodcastsFreizeit动静自在

动静自在

动静自在
动静自在
Neueste Episode

Verfügbare Folgen

5 von 6
  • Vol.6 对话杜欣:挥拍之前,我看到那颗球开始变慢
    🏓当你拿起乒乓球时,可能不会意识到,这颗直径仅40毫米的小球,在专业运动员的手中,转速能超过50转/秒,球速可超过100公里/小时。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这样的发球,几乎是难以接住的,可对于接受专业训练的运动员而言,他们不仅要打回这一球,还要同时念出那颗球上的所有信息。是红双喜还是双鱼?是二星球还是三星球?这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一幕,就真实地发生在本期嘉宾学球的那几年中。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从七岁开始练习乒乓球的校友——杜欣。在杜欣七岁的时候,学校放学很早,她常常是一点四十便结束了一天的课程,然后开始乒乓球训练。每天的训练会从放学后一直持续到夜里九点半,将近八个小时。若是遇上寒暑假不用上课,训练的时间便会延长到每天十二个小时以上。这样的训练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即便是过年期间,算上春节,他们也只有三天假期。专业的乒乓球训练,每天还充斥着大量的体能练习。除了跑圈,蛙跳上下楼也是令杜欣印象深刻的项目之一。“每一次练完体能,你的脚就有一种踩在棉花上的无力感,好像随时都要软下去。但是,这样强度的体能训练结束后,乒乓球的训练才刚刚开始。”对于所有的选手而言,最初的训练莫说“上桌”,就连“碰球”也是奢望。他们需要每天握着五斤或十斤重的铁拍,对着一条墙上提前画好的线空挥5000次,直到基本功扎实。这是体系化训练的一环,选手需要把每一拍控制到精微的程度。训练枯燥乏味,但却真实有效。有一天,杜欣发现,那颗旋转的乒乓球好像变慢了。她兴奋地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看电影《黑客帝国》中子弹飞过来的名场面一样。随着技术水平精进,教练的要求也在提高。这个阶段,他们不仅需要把教练发的球打回去,同时还要念出那颗球所属的品牌名称,甚至是球上标注的星级数量。这些看似无法完成的操作背后,依赖的是完整的体系化训练以及专业老师的指导。后来,出于学业的考虑,杜欣在中学后没有继续走专业运动员的道路,但乒乓球的“童子功”却在往后的日子里,长久地提供着意想不到的帮助。比如说,如今在学习茶艺与中医的过程中,杜欣还常常感受到过去打球的经验在跨越领域提供指导,使她能在精微中感受到宽广,在挫折的时候体会到动力。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专业乒乓球的世界或许遥不可及。然而,在那方寸球台之上,透过一颗小球的旋转与速度,我们却能触摸到一个由“专业”铸就的精微世界,无比具体。面对飞旋的小球,又或是生活中需要“接招”的瞬间,我们该如何在毫厘之间找到那份笃定与从容?⌚️本期时间轴:Part1. 乒乓少女的专业之路,从挥舞一块铁拍开始02:46 因为不爱吃饭,妈妈就把我送去练球04:04 蛙跳到腿软后,就可以开始训练了05:50 放学后练8个小时,寒暑假练12个小时11:23 上球桌前,先空挥铁拍几个月Part2. 球桌上的心流:当世界进入慢镜头17:44 你会看到那个球变慢,就像《黑客帝国》的子弹一样16:47 那颗球打过来的时候,你要念出球的牌子21:28 击败最强的师兄,感觉像是邓亚萍“附体”Part3. 是精微,也是深入与专业25:32 专业体系与引路老师的重要性29:14 童子功的本质:种下‘我必能做到’的潜意识信心31:58 千年老二的顿悟:体育竞技与心态迭代38:09 中年人,也可以练“童子功”Part4. 专业与深度的迁移:从乒乓球到茶与中医41:15 从茶汤的内在结构,联想到儿时的乒乓球训练45:19 当你深入了一个领域,就不会被他人扰动52:03 既然觉得好玩,那也可以把它玩好📃写在最后对于中国人而言,乒乓球几乎是最耳熟能详的一项运动项目,但同样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运动项目之一。在本期播客中,我们能通过杜欣的故事看到一名乒乓运动员的训练体系与专业程度,也意识到“深度练习”在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听完这一期播客,你还记得自己最初打乒乓球的感受吗?或者是否也有其他“童子功”想与我们分享?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期待与大家的更多相遇~
    --------  
    54:21
  • Vol.5 对话一帆、朱浩:“向上”的运动,为何要先学掉落?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热爱攀岩的一帆、朱浩。一帆从学生时代便开始攀岩,至今已有十三年。如今,他已是国家一级定线员、运动博主、上海Benchmark攀岩馆的主理人。朱浩与一帆不同,虽然同为攀岩爱好者,但他的本职是一名忙碌的程序员。因为攀岩,二人在上海相识。攀岩的魅力究竟在哪?二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其实,大约十年前,朱浩曾尝试过攀岩,只不过那时他并没有感受到这项运动有何魅力。直到四年前,在工作上备受打击的情况下,他受朋友邀请又一次来到了岩馆,重新攀上了岩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他处于生活低谷的那段日子里,攀岩给了他一个“UP”的力量,把他不断向上提。从证明自己到重新与自己待在一起,攀岩给他提供了不少乐趣。对于一帆而言,攀岩一直是一项很有魅力的运动。最初,他享受和朋友们一起训练、一起拼搏的过程。后来,许多人相继离开,可因为热爱,他依旧没有放弃这项运动,反而开始向着专业的道路前进,努力变得更快、更强。对于一名拥有恐高症的人来说,一帆第一次攀岩登顶后,由于不敢松手,在岩壁顶端挂了足足有一分多钟。他不相信那根绳子,也很排斥“失控”的感觉。但如今,一帆很喜欢从岩壁上掉落的过程,虽然意味着失败,但这是不断尝试和调整自己的方式。若是把岩壁上的每条路线当作一道题,那掉落的过程仿佛是一本错题集,不断为他提供着崭新的解题思路,而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解题方式,同样是攀岩的乐趣所在。本期播客里,你将听到:🧗‍ 攀岩运动的专业分类与硬核浪漫🧗‍ 为什么“松手”比“抓紧”更需要勇气?🧗‍ 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尝试攀岩?🧗‍ 比起其他运动,为何攀岩更需要专注。欢迎收听本期播客。⌚️时间轴:Part1. 岩壁第一课:恐惧是身体最诚实的语言04:27 对于初学者而言,最难的是松手09:17 攀岩的安全性就如同开车,忌讳“危险驾驶”12:36 攀岩分类指南:室内 VS 户外Part2. 攀岩的魅力与技术要求24:52 挑战一条路线,就像是解一道题27:11 掉落不是终点,失败是更高效的调整31:15 攀岩就是不断UP,直到把你带出“低谷”35:31 从证明自我回到当下,享受全力以赴后的松弛Part3. 定线员视角下的攀岩42:35 从熟悉自己的动作,到了解自己的身体52:49 一个月死磕单条线路的极限训练57:24 跨年夜的冲刺,赶在新年到来前突破自我Part4. 新手启示录:岩壁是认识自我的镜子01:03:34 攀岩能排除世界的干扰,只专注于自己01:08:06 纯粹且硬核的运动浪漫📃写在最后本期,动静自在的同事佳佳作为攀岩新手,也参与了此次录制。事实上,在录制本期播客之前,制作组的成员也特地去所在城市的岩馆体验了一次攀岩。体验结束后,手指打颤,小腿发软。不得不说,相较于眼睛看到的部分,自己亲自攀上岩壁时的感受截然不同。在向下掉落与向上攀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专注自己,感受当下,或许这也是攀岩难以复制的魅力所在。如果大家对一帆、朱浩在本期节目中的分享心有所动,想说点什么、或者想问个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期待与大家的更多相遇~
    --------  
    1:13:03
  • Vol.4 对话白洁:山路即心路,跨越雪山与旧我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登顶十三座雪山的白洁。2012年,她还是央视科教频道的编导,参与制作过《先生·南怀瑾》纪录片。喝茶、焚香、喜欢穿民族风的服饰,这些都曾是她的日常。一次采访登山者时,那句“山路即心路”像一粒雪籽,埋进了她的身体。2013年,她穿着冲锋衣出现在珠峰大本营,吐到怀疑人生后觉醒:“雪山不是一步能登的天”。此后,从云南雨崩到川西洛克线,她带着高反在下着冰雹的荒原里边哭边走,像玄奘去取“无字真经”。2015年,她站上四姑娘山二峰之巅,在5200米的云海之上被极致的蓝色与白色震撼。此后十年,从乞力马扎罗的风雪到雀儿山的冰壁,她用脚步丈量了十三座海拔在5000—7500米的雪山。如今,曾经的文艺女青年已经成了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她在大学教纪录片创作,周末还继续去爬山,远足,兼职户外领队。她说:“其实到最后,你会发现翻越的不仅是现实的雪山,更是生活中的那一座座山。”本期播客里,你将听到:🏔 十余年间,雪山是如何改变了一个人?🏔 攀登雪山之前,我们都应该做一些什么准备?🏔 在绝望之中,白洁是如何找到生命的自信?🏔 走过一座座雪山后,生活中的“山”还算高吗?欢迎收听本期播客。⌚️时间轴:Part1. 山路即心路:从央视编导到走进雪山1:20 大家好,我是白洁3:41 曾作为央视编导,做过纪录片《先生·南怀瑾》8:50 开启我雪山之旅的两句话10:34 珠峰大本营初体验——痛苦到怀疑人生Part2. 从高海拔徒步开始:崩溃、眼泪与“无字真经”12:33 一天内经历大雾、雨雪、冰雹,我在无人的荒原边走边哭17:21 不要试图对抗,就让高反像一阵风去穿越你20:03 乞力马扎罗登顶:在绝望中找到对生命的自信26:37 四姑娘山二峰:云海之上的蓝天与寂静Part3. 冒险也是修行:身体与生活的双重蜕变31:31 体能训练真相:从瑜伽到跑步,肌肉力量改变了我35:47 从文艺女青年,变成“阳光女悍匪”42:57 雪山之后,生活中的“山”就没那么高了45:52 在生活中也养成一种心理韧性Part4. 对话极限:风险、技术与生命的可能性52:00 “胆大心细”的冒险哲学56:41 山路即心路,生命的坐标尺因此拓宽📃一则留言如果大家对白洁在本期节目中的分享心有所动,想说点什么、或者想问个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期待与大家的更多相遇~
    --------  
    58:35
  • Vol.3 对话朱泓默:照顾一棵植物,和过日子一样缓慢
    泓默最早在网络上被人熟知,是因为她的天台花园。这个美丽的花园,建立在湖南湘潭,一个普通小区的顶楼之上。也是因为这个花园,一位编辑找到了泓默,把花园落成的故事出版成一本书,名为《梦想花园》。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泓默的家里,无论是阳台、露台,还是家中任何适宜花草的角落,都美美地养着植物。她的生活平静美好,充盈着秩序与美感。大多数通过自媒体认识泓默的人,总以为她财富自由、名校毕业,所以才能不慌不忙地过着日子,享受人人羡慕的生活。其实,泓默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她毕业于子弟学校,没有正式上过大学,最“远”只是去过香港,还是因为购买保险的需要。生活在家乡的小城里,泓默选择用心地经营生活。她热爱摄影、手工、园艺,用文字与影像日复一日地记录着平凡的日常。在本期播客中,泓默与我们分享了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好感受的诀窍。“我们常说要慢下来,但是这个‘慢’其实是需要有一个焦点的,我觉得植物就是慢下来的一个入口。当你愿意去照顾一棵植物,感受它缓慢生长的过程,无论是开花、结果,甚至是萧瑟、死亡,也能接纳自己慢下来,停下来......”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中,朝九晚五,两点一线,远离自然,仿佛这才是我们大多数人难以改变的生活。然而,泓默却用自己的“花园”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答案。如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美”?如何用心生活,和植物一样缓慢生长?欢迎收听本期播客。⌚️时间轴:Part1. 第二个计划,我要在屋顶建一个花园2:12 大家好,我是泓默6:55 每一次关键的时刻,我都把握不了10:14 买房八年后,我开始建“梦想花园”16:47 花园里最漂亮的是我的石榴树19:21 不要轻易给自己上一个“植物杀手”的名号Part2.在生活中找不到美好的感受,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能力23:56 植物和人一样有不同的性格属性28:44 植物是生活慢下来的一个入口37:52 记录的意义不仅是发现美,更是记录本身45:37 我们需要与生活“对焦”Part3.我最满意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53:47 生活美学它有规则,但没有定式01:00:09 我觉得家里是一定要有植物的01:06:37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01:10:14 谦虚戒骄,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一则留言如果大家对泓默老师在本期节目中的的分享心有所动,想说点什么、或者想问个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我们将在后续节目邀请泓默老师回复大家,一起把讨论延续下去。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期待与大家的更多故事~
    --------  
    1:20:34
  • Vol.2 对话老姜:不施肥、不除虫,中年转行种水稻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用自然农法种水稻的老姜。2010年,老姜在经历癌症手术后,开始云游四方。到了气候宜人的云南,老姜住了下来,借了一块地,转行开始了种地的生活。三年后,老姜回到了苏州的老家,开始正式种植水稻。他不除虫、不施肥,从10亩地开始尝试,规模最大时曾做到350亩地。2020年,距离老姜初次种地已经过去了十年。这一年,他收到了日本岐阜县美浓加茂市农业科的邀请,作为一名技术专家,前往当地指导自然农法的水稻种植。本期播客里,他将和我们分享,怎么种出「人吃的食物」而不是「虫吃的食物」。与老姜对谈的内容中,也有许多可落地的农业「干货」,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收听~⌚️时间轴:Part1. 自然农法就是要种出“人的食物”,而非“虫的食物”2:13 大家好,我是老姜4:03 生病过后,对农药和化肥产生抵触8:05 人生第一次种地,在云南11:04 种出来的荞麦不好卖,我酿成了“素颜茅台”17:04 去上海周边种水稻20:10 食物分为“人的食物”和“虫的食物”27:05 在我们的词典里,没有“害虫”这个单词Part2. 技术与挑战:老姜与他的“超级深水”31:19 稻田除草,老姜与他的“超级深水”35:53 深水+大秧,给稻子一个先发优势42:14 一块好的田,就是一头“地下奶牛”49:51 台风天,我们的稻子不会被吹倒52:39 如果年轻人不去做,这个事情就没有未来54:54 比起自然的可持续性,我更在意人的可持续性Part3. 我始终有一个信念:稻子远比人类强大01:00:14 日本和国内的自然农法相关市场存在差距01:04:41 种地这么多年,生活有什么变化?01:09:30 成为在日本教水稻种植的第一个外国人01:13:06 在日本,旅行与omakase📃一则留言如果大家对老姜在本期节目中的的分享心有所动,想说点什么、或者想问个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我们将在后续节目邀请老姜回复大家,一起把讨论延续下去。更多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搜索我们的公众号:动静自在期待与大家的更多故事~
    --------  
    1:23:51

Weitere Freizeit Podcasts

Über 动静自在

动静自在,是一所专注「人的全面发展」的线上中医学堂。 在这里,我们想聊一聊自然土地、运动实践、生活哲学、故乡风土…… 这些探索,都是助人通达「身安然、心自在」的渡江之筏。 每一期播客中,我们都将邀请真实的实践者,分享他们如何借由这些具体的探索,扎实地建设日常生活。 订阅收听,一起寻找属于自己动静自在的节奏。 更多精彩,请关注「动静自在」公众号。
Podcast-Website

Höre 动静自在, Elektroauto News: Podcast über Elektromobilität und viele andere Podcasts aus aller Welt mit der radio.at-App

Hol dir die kostenlose radio.at App

  • Sender und Podcasts favorisieren
  • Streamen via Wifi oder Bluetooth
  • Unterstützt Carplay & Android Auto
  • viele weitere App Funktionen
Rechtliches
Social
v7.20.2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7/12/2025 - 7:44:5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