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ner im RedaktionsNetzwerk Deutschland
PodcastsWissenschaft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姜尚文心理師,朴世光心理師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Neueste Episode

Verfügbare Folgen

5 von 282
  • EP282「希望感,讓人生更有力量,克服逆境挑戰」by 姜尚文心理師
    想吃麥當勞早餐,卻爬不起來?太晚睡了吼……今天起,養成早睡體質吧!麥當勞攜手政大睡眠實驗室,創新再現費玉清《晚安曲》以60-80 BPM的音樂節奏融合具催眠感的視覺讓你聽了真的好想說【晚安 早餐見】>> https://fstry.pse.is/85smzw —— 以上為 KKBOX 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希望理論,該理論由心理學家 Sindel 提出,將希望分解為實際步驟。希望理論包含三個構成要素:目標、路徑和能量。目標是指清楚的目標設定;路徑是指達成目標的方法或工具;能量是指堅持下去的意志力。節目強調,要擁有希望感,必須有明確的目標,並探討如何設定合理且可能實現的目標。 00:12:01 希望感與樂觀的區別及希望的合理性 節目探討了希望感與樂觀的區別,指出樂觀是一種生活態度,而希望感則與成功與否無關。節目鼓勵大家保持樂觀,但也提醒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因此目標設定要合理。以癌症患者為例,說明希望感對心靈健康的重要性,即使身體無法痊癒,也能活在當下,把握每一天。最後,節目分享了一個癌症第三期患者通過諮商重拾希望,從關注病情轉向完成目標的故事,強調希望感對人生的積極影響。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7:34
  • EP281「愛照鏡子,總對自己長相不滿意,是容貌焦慮症嗎!」by 姜尚文心理師
    💻選AI筆電,就選搭載AMD Ryzen™ AI 300系列處理器,開啟全新AI體驗!內建創新AI引擎,應用程式瞬間啟動,電池續航一整天不斷電⚡支援本地AI處理,強化隱私保護,提升多工處理能力🛡️生產力、創作力🆙🆙🆙➡️https://fstry.pse.is/84rsnu —— 以上為 FMTaiwan 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臨床調查顯示,約有一半的美國大學生在意自己的面貌,其中 25% 是特別在意。 醫學上正式名稱為身體臆形症,盛行率約為 2.4%,意即每 100 人中約有 2 至 3 人可能受影響。 容貌焦慮最常關注的部位依序為毛髮(63%)、鼻子(50%)和皮膚(主要為青春痘)。 弗洛伊德學派觀點認為,過度重視外貌可能源於潛意識中難以言說的情感,透過外貌來表達。 社交焦慮、完美主義和低自尊的人群,通常更容易出現容貌焦慮症狀。 臨床上,容貌焦慮症狀的高發年齡段通常在 16 至 18 歲之間。 父母對孩子外貌的負面評價,即使是無意的,也可能造成孩子日後的心理創傷。 改善容貌焦慮,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能幫助個案理解內在價值,減少對外在比較的依賴。 個案透過與母親溝通,理解母親過去言論造成的影響,並在獲得母親的肯定後,容貌焦慮症狀有所減輕。 00:01:23 容貌焦慮症的案例分析 本節探討了容貌焦慮症,並以一個案主的故事為例,說明了這種心理狀態的影響。案例中,案主在朋友建議下進行雙眼皮手術後,開始對自己的外貌產生極度不滿,甚至影響到工作和社交。在醫學上,容貌焦慮症被稱為身體異形症,患者會對身體的某一部分特別敏感,總覺得自己那裡不夠好。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患者不敢出門、不去上學或工作,造成生活上的困擾,進而引發憂鬱或焦慮。 00:05:45 容貌焦慮的心理成因與原生家庭影響 本節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容貌焦慮的原因,並以弗洛伊德的觀點切入,認為過度重視外貌可能源於潛意識中難以言說的情感。案例中,案主從小被母親批評眼睛不好看,導致他一直對自己的外貌缺乏自信。諮商過程中,案主與母親進行了對話,母親的道歉和肯定減輕了他的容貌焦慮。 00:08:26 容貌焦慮症的盛行率與好發部位 本節介紹了容貌焦慮症的相關數據,在美國大學生中,約有一半的人在意自己的面貌,但真正患有容貌焦慮症的比例約為 2.4%。容貌焦慮最常發生的部位是毛髮(63%),其次是鼻子(50%)和皮膚(主要指青春痘)。青少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貌。針對容貌焦慮症,精神科醫生可能會開立抗憂鬱、抗焦慮或抗強迫症的藥物。 00:10:39 容貌焦慮的治療方法與日常生活建議 本節探討了容貌焦慮的治療方法,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也很重要。認知治療可以幫助患者調整對美的看法,減少與他人的比較。內在心理特質方面,低自尊和完美主義是容貌焦慮的常見原因。研究顯示,有社交焦慮的人也容易有容貌焦慮症。建議父母應及早關注孩子在青春期對外貌的過度關注,並協助他們建立內在價值,減少對外在的過度重視和比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6:25
  • EP280「人愛面子難溝通怎麼辦,用三大情緒系統來化解!!!」by 姜尚文心理師
    想吃麥當勞早餐,卻爬不起來?太晚睡了吼……今天起,養成早睡體質吧!麥當勞攜手政大睡眠實驗室,創新再現費玉清《晚安曲》以60-80 BPM的音樂節奏融合具催眠感的視覺讓你聽了真的好想說【晚安 早餐見】>> https://fstry.pse.is/85smzw —— 以上為 KKBOX 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心理學家Paul Gilbert提出的三大情緒調節系統,它們分別是威脅系統(負責保護與安全)、驅動系統(負責目標達成與資源獲取)以及安撫系統(負責建立連結與慈悲),這三個系統相互影響,共同調控著我們的情緒狀態和行為。 讓我們來理解自身和他人,有更好的溝通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5:09
  • EP279「避開過度樂觀的出錯,談談倖存者偏差效應!!!」by 姜尚文心理師
    💻選AI筆電,就選搭載AMD Ryzen™ AI 300系列處理器,開啟全新AI體驗!內建創新AI引擎,應用程式瞬間啟動,電池續航一整天不斷電⚡支援本地AI處理,強化隱私保護,提升多工處理能力🛡️生產力、創作力🆙🆙🆙➡️https://fstry.pse.is/84rsnu —— 以上為 FMTaiwan 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透過比爾蓋茲的例子,引出人們常過度樂觀看待成功人士的成功,並忽略失敗案例。接著,他以二戰期間美國國防部加固飛機的故事,說明倖存者偏差的由來,強調看事情要全面,不能只模仿成功案例。心理師分享了一個父親如何引導想從名校輟學創業的兒子的案例,並建議聽眾保持三分之二樂觀、三分之一悲觀的態度,在規劃人生時思考可能的失敗及承擔代價的能力,從而更全面地思考問題,避免過度樂觀,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重點心得 倖存者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過度樂觀地看到成功人士的成功,並模仿他們,卻忽略了那些失敗的例子。 在二戰期間,統計學教授亞伯拉罕·沃德指出,加固飛機應加固那些沒有彈孔的地方,因為那些飛不回來的飛機正是因為這些地方被打到。 模仿成功人士的例子不一定會成功,因為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後,其實有幾百個人是失敗的。 思考人生計畫時,建議採取三分之二的樂觀加上三分之一的悲觀,以平衡過度樂觀和過度悲觀。 創業家朋友分享,在創業計畫初期,他會找朋友盡量吐槽他的計畫,從中找出可能失敗的地方並加以改善。 提出倖存者偏差的觀點時,應讓對方知道是真誠地想提醒,而不是吐槽。 案主過度樂觀,無法聽進家人朋友給予的倖存者偏差意見,實際上家人朋友是想提醒他沒想到的東西。 即使創業不成功,也能從中學到失敗的經驗,為未來的成功奠定基礎。 大綱 00:01:20 倖存者偏差的概念與案例 本章介紹了倖存者偏差的概念,通過一個個案為例,個案因為看了比爾蓋茲的傳記,學習比爾蓋茲的習慣,就相信自己也能成功。節目中提到,這種想法忽略了那些沒有成功的例子,過度樂觀地看待成功人士的經驗。 00:02:52 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倖存者偏差案例 本章通過二戰期間美國國防部加固飛機的例子,詳細解釋了倖存者偏差的由來。美國國防部最初打算加固飛機上彈孔最多的地方,但統計學教授亞伯拉罕·沃德指出,應該加固那些沒有彈孔的地方,因為那些彈孔多的飛機都成功返航,而那些沒有返航的飛機,被打中的位置正是致命的。 00:04:44 生活中常見的倖存者偏差現象 本章探討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倖存者偏差現象,例如人們傾向於認為以前的東西比較耐用,或者覺得老歌比現在的歌好聽。這些觀點的形成,是因為人們只記得成功的例子,而忽略了失敗的例子。因此,在思考問題時,需要全方位地考慮,不能盲目模仿,否則不一定會成功。 00:06:58 兒子創業的故事與倖存者偏差的影響 本章分享了一個父親的案例,他的兒子因為看了比爾蓋茲和賈伯斯的傳記,決定從美國名校輟學創業。雖然創業初期還不錯,但一年後兒子選擇放棄,回去唸書,因為他發現現在的創業環境與比爾蓋茲和賈伯斯當年不同,需要更多的學習。這個故事說明了倖存者偏差會影響人們對成功的判斷。 00:09:53 如何平衡樂觀與悲觀以避免倖存者偏差 本章建議人們在思考問題時,保持三分之二的樂觀和三分之一的悲觀。過度樂觀會忽略潛在的失敗風險,而過度悲觀則會導致焦慮和緊張。一個好的平衡是正向思考,但同時也要預想可能的失敗,並考慮是否能夠承擔失敗的代價。 00:11:34 創業家經驗分享與全面思考的重要性 本章分享了一個創業家的故事,他在創業前會找朋友吐槽他的計畫,從而發現自己沒有考慮到的問題。這個例子說明,在規劃未來時,需要全面思考,考慮到各種可能性,才能更好地避免失敗。 00:13:34 倖存者偏差的提醒與總結 本章總結了倖存者偏差對人們的提醒,即看事情要看全面,不要過度樂觀。當他人提出批評意見時,應該理解他們是想提醒自己,而不是故意吐槽。在規劃人生和夢想時,保持三分之二的樂觀和三分之一的悲觀,可以使思考更加全面,人生更加美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5:59
  • EP278「當孩子&工作不再是第一,用大池小魚效應來重新得力 !!!」by 姜尚文心理師
    第2屆同志職場友善指標徵件中!完成自評問卷,即可獲得專屬建議書,協助落實同志友善職場政策,還有機會獲得媒體曝光與公開表揚,展現企業對多元共融的承諾。邀請您一同參與,讓職場成為每個人都能自在工作的地方!資訊欄連結: https://fstry.pse.is/84ucve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大魚小池塘效應指的是,人的自我價值和自我肯定會與社會環境做比較,在小池塘裡表現優異的人,到了大池塘可能會因比較而產生自我懷疑。 父母若能提早讓孩子知道大魚小池塘效應,就像打了預防針,能幫助孩子在進入競爭環境時,不至於過度沮喪或憂鬱。 父母不應只用名次或成績鼓勵孩子,而應著重於孩子努力的過程,體會到的經驗,避免孩子將成就與自我價值劃上等號。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多鼓勵孩子的好習慣和態度,例如準時起床或樂於助人,讓孩子看到自己與個人特質相關的優點,而非僅與成績相關。 父母應了解孩子的特質,並提供適合的環境,過於強勢的環境不一定能讓孩子變好,有時適得其反,造成孩子過大的壓力。 挑戰應適度,如同鷹架理論,提供孩子可及的挑戰,讓他們在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而非給予過大的壓力,導致孩子失去學習動力。 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同儕認同感強烈,容易產生比較心,此時父母應小心引導,強調孩子的肯定和價值不應來自他人。 父母要相信孩子本質是善良且想要向上的,不應預設孩子是故意擺爛,而應給予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大綱 00:01:22 大魚小池塘效應:開學季不想上學的孩子 本章節探討了開學後孩子不想上學的現象,並非由於憂鬱症、焦慮症或霸凌,而是因為功課太好,進入更好的高中後發現自己不再是第一名,進而產生自我懷疑。諮商心理師姜尚文分享了一個模擬案例,描述一個國中功課很好的孩子,進入高中後成績下滑,即使努力補習也無法進步,感到沮喪並懷疑自己的能力。這種現象被稱為「大魚小池塘效應」,指的是人的自我價值和自我肯定會與社會環境做比較。在明星高中裡,由於所有學生都很優秀,成績排名自然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自尊心。這種效應不僅發生在學業上,也可能發生在職場等其他人生階段。例如,優秀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後,發現同事們也很優秀,開始自我懷疑。社會比較的效應會對個人產生很大的影響。 00:07:00 如何應對大魚小池塘效應 本章節討論了如何協助自己或孩子應對大魚小池塘效應。首先,要認識這個效應,並讓孩子或自己知道它的存在。其次,要思考對自己的認識、認同和自我價值,不要與社會上的人比較。父母需要小心地與孩子溝通,強調個人的肯定和價值不是來自他人的肯定,而是要懂得欣賞自己。鼓勵孩子時,不要只關注名次和成績,而是要關注努力的過程。只要孩子有進步,就給予鼓勵,欣賞他們努力的過程。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勵孩子的好習慣和好態度,例如準時起床,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優點,這些優點與個人特質有關,而不是與成績有關。 00:12:11 了解孩子的特質並提供適合的環境 本章節強調了解孩子特質的重要性,並提供適合的環境。一個案例表明,原本在國小很開心的孩子,進入明星國中後因壓力過大而得到憂鬱症。心理師建議父母深思,明星國中的環境是否適合孩子。雖然「孟母三遷」有其道理,但也要考慮孩子的資質。過於競爭的環境可能對孩子造成過大的壓力。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特質,接納孩子的樣貌,並給予最適合的環境。不要相信強勢的環境一定能讓孩子變好,而是要思考如何提供適合的挑戰,讓孩子在可承受的壓力下成長。這與「鷹架理論」相符,即提供適當的挑戰,讓孩子能夠逐步攀升並獲得成就感。總之,要理解自己的能力,並將自己或孩子放在適合的環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  
    17:40

Weitere Wissenschaft Podcasts

Über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這個節目將會透過「心理學的知識」 深入淺出的來聊聊與人相處上的難題,建立人與人的「好關係」, 「一份好關係」將會帶來與人親近的歸屬感, 尊重彼此的人際界線,保持情緒的穩定輕鬆, 使工作更有效率,增添生活的幸福度。 無論是與伴侶、父母、親子、朋友、同事、上司相處上的點點滴滴, 有任何想聽的,或任何疑問,歡迎您告訴我們, 我們將與您分享,為關係調味加料,找回關係中自在的感受 節目內容有 《美味關係實驗室》, 主持人為姜尚文心理師 將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透過例子的分享, 探討多元的話題,深入淺出探討關係上的話題, 讓心理的需要不再是問題,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回到自在做自己的美好狀態。 節目將會在每周更新。 《心靈元氣廚房》 主持人為朴世光心理師 來一點正能量,甦醒我們的頭腦, 讓我們的心情也變得輕鬆一些, 開始每天的工作和努力。 本節目以生活小故事為食材,用名言佳句來調味, 觸動心靈的味蕾,滿足心靈的胃口。 有個信念來生活,將使人感到更有意義, 工作也更有效率,對自己也更加滿意。 節目將會在每週更新。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真摯的想陪伴你,一起面對今天的生活, 歡迎訂閱我們的節目,歡迎您的加入和收聽。謝謝。 更多的好資訊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 FB https://reurl.cc/g02jvb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 官網 https://humanitarian-love.com/ 暖心全人諮商信箱 [email protected]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odcast-Website

Höre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Die großen Fragen der Wissenschaft und viele andere Podcasts aus aller Welt mit der radio.at-App

Hol dir die kostenlose radio.at App

  • Sender und Podcasts favorisieren
  • Streamen via Wifi oder Bluetooth
  • Unterstützt Carplay & Android Auto
  • viele weitere App Funktionen
Rechtliches
Social
v7.23.9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9/18/2025 - 3:12:28 PM